Archive for February 22nd, 2005

距離

20030127 Pattern

我在尋索,一個跟你適度的距離。

我相信向心力,人與人之間總渴望能靠得更近,我們從心底裏渴望親近和彼此存在的溫度。

我卻被離心力拉扯著,我怕我們的距離太近,讓我們都失去了自己。

我們談話,分享生活的瑣事,但卻觸摸不到對方的心,不敢觸碰,怕太冷了,太寂寞了。

我們各自的在說話。

我學習聆聽你的說話,學習適度的回應,學習全神貫注的與你共行。

但,當我在寫「快樂」,甚至每天每刻都在經歷快樂幸福的感覺,卻不知道身邊的你背負重擔,而你,輕描淡寫訴說著生活的無奈。日子還是每天的過,不快樂也得繼續過。

我的心,有點落空。

最後我找到勇氣,承認自己的限制,承認自己其實夠薄情,承認自己的心其實很野,也很壞。認清了自己,便起步出發,好好的活。

深願朋友們都過得好。

 

Blogging

Blogging 是科技利民的例子,透過免費或廉價提供 blogging 服務及網頁代存的公司,網民開設網站的門檻大大降低,讓資訊不至被一小撮人壟斷,使普羅大眾也能共享互聯網的好處。入門用家選用網站提供的數個預設的介面,進深用家更能投放更多個人元素在網誌裏,小至貼圖貼相加瀏覽人數統計,大至將整個網誌改頭換面,甚至將數個網誌綜合成獨立網站,blog 的可塑性比我最初接觸時的印象更為廣闊。

每天瀏覽朋友的網誌,看他們的消息,也跟網友們互動。有朋友的網誌是用意大利文寫的,就算一個字也看不懂,照舊每天去看看,知道朋友還在寫就已經很安心。就算久久沒有新的文章,仍然堅持每日到訪,那份毅力是看其它網站沒有的。我想是網誌在技術上大大減輕了用家維護網站的工作量,使用家能更集中的思考和寫作,以至產量質量有更多空間去提升。

互動性亦是 blogging 技術引伸的特色,用家在 blogging 網站內都擁有獨立身份,透過 hyperlink、comments、trackback 和合寫網誌建立一個又一個的社群,這些社群的建立是自願和自發的,有著不同因素(如語言、網誌內容、寫作風格、網誌整體風格等)將不同地方的用家連結起來,這些都是網誌吸引著我的地方。

Blogging 的分享內容由文字立體化了,圖象、照片、聲音、音樂、短片,甚至有些網站提供手提電話上載網誌內容(包括多媒體內容),資訊的即時性被體現了。就像南亞海嘯發生當天,有不少網主透過這些技術將災區情況即時上載至網誌,借助互聯網轉貼和連結的威力,消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發放了。

是否 blogging 的存在,就能造就大量優質的網誌呢?

我曾跟一網友傾談,她的網誌瀏覽量很高,這兒不少讀者也是從她那邊連上來。她不是修電腦的,但版面卻弄得有聲有色,我問她是如何弄的?

她的答案,讓我思考了很久:「我放了很多時間在那兒。」

投放時間心血,用心的生活,我們才有內容可寫可分享。

最近忙碌的工作,讓我明白到生活太過疲累,是個惡性循環,能使人不能自拔,繼續迷倒於工作堆中。

盼望我這小小世界,不至於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