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007
30

追星

昨天從香港電台《晨早新聞天地》聽到有關內地追星家庭來港後一人自殺,追星、自殺?聽得我一頭霧水。直至剛剛在小奧私陸看到相關文章<楊麗娟父親給劉德華的遺書全文>,我感到驚震,不願相信眼前看到的文字都是遺書內容,那麼血跡斑斑。

就像徐步高死因研訊,每天像連續劇般在這城市上演,我很自覺的要求自己不要有前設,以免影響判斷。但過程裏,愈來愈看到自己的思路怎樣被價值觀道德觀以至個人經驗媒體報導等影響著,一句「魔警」影響力不容低估。前天有記下某些名人生活習慣詳細資料的筆記簿,今天的新名詞是「連環殺手」。這個故事還會延續好久。

追星家族,沒有工作,為了女兒賣屋舉債,父母陪著女兒到北京和香港追星。遺書裏父親不斷責罵該偶像,洋洋萬字,理直氣壯。我看得心寒,以為該偶像真的拒絕相見。但當我看過明報報道〈瘋狂追星家族送命收場 為完獨女劉德華夢 賣屋賣腎蹈海>,我才驚覺女兒跟偶像見過面拍過照,我就呆掉,「你們還想怎樣?」

關於這個追星故事,但願我可以了解多一點,確認這個世代未至於瘋掉。那些似是疑非的指控,我像是喪失能力去分辨,卻又萬個不願。

巧合的是,今晚跟姊妹飯局,談到香港舞台劇及觀眾水平。我,作為香港表演藝術觀眾的一分子,不敢抽離的看這群體,只敢說我期待這個城市愈能滋養文化的發展,也期待我們愈能分辨、選擇及欣賞優質藝術創作。

就像對於天星碼頭事件,一直沒有寫文章表達我的想法,因為怕我的意見太非主流,會引來任何一方行文攻擊。我曾跟姊妹 H 談及過,我更慶幸她明白我的想法。但今日遇著的種種,使我不得不記下我的想法,也理清我的心路歷程。

我明白天星碼頭應被保留的原因,我明白清拆天星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卻看不到香港這城市這政府這人民作為整體已經到達一個階段/進程懂得保護天星碼頭。我慶幸這個年頭,有部份的香港市民明白這道理,更有勇氣走出來表達意見;套用「袋巾」有關選特首的說法,我們經過了這一課,就進步了,以後也不能走回頭路。我也排除了是有關政治因素的考量,在我以言這說法像抹黑多於事情的本質,不要妄想能轉移我的視線。

我只天真的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隨著過往被拆掉的(如天星碼頭),和將會被拆掉的(我想這一定包括皇后碼頭),我們終於學懂文物保育這一課,然後主動保護文化資產。其實每個「現在」很懂得保護文物的國家城市都走過這一段路,她們也曾經拆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物,然後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光景。我看不到理由為何香港可以跳過這些學習過程,尤其是這個城市只有百多年歷史,在地區發展在文化育成來說都算是年輕。

六百多萬人口,因著一些真真正正的香港特質(例如上兩代的刻苦耐勞上一代的頭腦靈活),創造出驚人的經濟發展,躋身一級國際都會。但你有沒有留意過那麼多年來我們對香港的印象都是有關經濟發展的,我甚至記得在小學的社會課本裏曾提及香港是文化沙漠。當回歸十年來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一直都在強調社會穩定發展經濟等方針,我們何以一步登天能整個社會一起重現非經濟的發展?西九龍文娛區的發展就等於政府要推動文化嗎?興建硬件能提昇普羅市民對文化藝術的鑑賞能力嗎?斷乎不能。文化這東西,要一步一步來,一點一滴的累積。行錯一步,好好汲取經驗,帶著勇氣去走下一步;行對一步,香港就賺了,大家都賺了。

如果大家有心,我們不妨在僅有的資源下,無限放大我們能學能感受的,好好裝備自己,無論是知識是經驗,以至真誠面對內在單屬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學習獨立思考,也不要輕看自己的想法。到那麼一天,整個城市都準備好了,我相信,政策、民意和文化團體的想法就不會像現在般南轅北轍。那時候,就算政策上沒有積極推動文化發展,但因著整體的提昇,我們也不用等政府餵養了。

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在這些時事報導、政策的背後,我會否被誤導隱暪?我可以信任傳媒和政府嗎?在這世代還有可信的嗎?

雖然我還是那個單純的我,仍然選擇相信遇到的人和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Tags: , , , , ,  

3 Comments

  1. 祝復活節快樂!

    Reply

  2. 理性的相信,真心的懷疑。

    保持一段距離,從容的留白

    不急於填黑

    Reply

  3. 古代人要生存,要有氣有力手腳靈活;現代人要在這充斥資訊的時代生存,就要懂得分析。
    但是,懂得分析是一回事,能不能分清對錯又是另一回事了。

    Reply

Leave a Reply